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廖氏通主页

廖氏家园

 
 
 

日志

 
 

【龙门记忆】“诗礼巨族”廖半县 枝繁叶茂遍龙门(转载)  

2016-01-27 02:42:56|  分类: 辉煌廖氏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龙门记忆】“诗礼巨族”廖半县 枝繁叶茂遍龙门(转载)

龙门县档案局 | 2016-01-26 02:07
龙门廖姓为当地大族,据称廖姓人口曾占了龙门一半,故得名“廖半县”。龙门廖姓始祖廖坚,宋宝庆元年(1225)乙酋科举人,自江西赣州宁都来任增城县令,1234年任满后定居西林(时龙门未建县,西林后属龙门地域),廖坚子孙分支多处,繁衍780多年,龙门境内有菱角塘、江冚、功武、长滩、东埔、良村、铁岗、高明,其中以廖金凤分出菱角塘、功武一支为盛,远的有惠州、新安、曲江、顺德、增城等处,该族可谓枝繁叶茂,人数数以万计,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和人文现象,也蔚然大观。
loading...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功武廖氏宗祠
百家姓中,廖氏为龙门县的着姓右族,龙门县有着“廖半县”之称,历宋至清数百年,人才辈出,为龙门 “诗礼巨族”,人称龙门大家,必以廖姓为首,廖坚、廖太尉、廖半仙、廖观等人物的生平事迹,闻名于广府地区。直至今天,人们依然可以从龙门菱角塘村丫髻山的南宋太尉廖金凤墓以及龙华功武村的“华南第一古堡”五宅围、省文保单位廖氏宗祠等建筑,窥见和感受到廖姓在龙门的影响力。
loading...
五宅古堡香溪堡
廖氏在龙门的繁衍,使得坊间流传着 “先有廖姓,再有龙门”的说法。廖氏为何有这样的豪迈与自信?龙门廖氏的发展脉络与沉浮历史又是怎样的?且让我们穿越历史的云雾,去探寻一个家族的开枝散叶的感叹号。
廖坚
自江西来任增城县令
发源于韶关新丰七星岭的增江,流经广州从化东北部后,转入龙门县西北部,穿越天堂山水库和龙门县城后,再折向南流,途经龙华、沙迳、麻榨等地,在增城官海口汇入东江、奔向珠江口。清澈奔流的增江,为增城、龙门两地的界河,为两地人民的母亲河,滋养着两地的人文,留下无数动人的风物传说。
loading...
香溪河
在增江地域文明中,廖姓的出现,可谓一场美丽的邂逅。龙门廖姓,来自江西赣州。据龙门廖氏谱牒资料显示,广之增城平康西林有着姓廖坚,其先江西赣州宁都人,乃光禄大夫明朗公之长子,号长房,由明经登第,宋宝庆元年(1225)乙酋科举人,中举后自江西赣州宁都来任增城县令。
【龙门记忆】“诗礼巨族”廖半县 枝繁叶茂遍龙门(转载) - 廖氏通 - 廖氏通主页
  当时,龙门尚未设县,属地大部分属于增城。廖坚在增城治事九载,为官廉明,克勤公务,深得民心。历任满最,廖坚见西林民俗醇美、山水清胜,遂解印落籍西林,留家丫髻山前迳口村居住。迳口村今属龙门县王坪镇,地处龙门县城西北部郊区,距离县城约4公里。对龙门廖氏的发祥地,廖坚当时没有做过多的规划。《广东廖氏坚公族谱》(2001年3月版)称,1234年,廖坚落籍迳口村,又名高山围,此地环境相当恶劣,山猪猛虎甚多,廖坚在此居住只是权宜之计,故未建任何祠堂,亦未置任何田产。
廖坚生三子,为廖宽、廖职、廖荣。自廖坚逝世后,三兄弟遵父遗嘱,由迳口村散居各地,其中,廖宽迁江冚(今属龙门王坪),廖职回江西原籍,廖荣迁菱角塘(今属龙门王坪)。廖坚三子中,幼子廖荣最有出息,《广东廖氏坚公族谱》称其为“皇封武烈将军,累赠光禄大夫”,是致仕还乡后从迳口迁菱角塘,于晚年卜建菱角塘并建两栋祠堂。得益于廖荣对家族记忆的传承,龙门廖氏有了第一间祠堂。
loading...
功武廖氏宗祠俯瞰图
廖金凤
科举进士屡立军功
当龙门廖氏进入菱角塘时,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之际。在朝廷危难之际,廖荣的子孙也开始了奔走军中的生涯,廖荣的单子廖大九为“进义校尉”、赠“武烈将军”,廖大九生独子廖金凤,以军功显赫闻名,为龙门廖氏最为簪缨显达者。
龙门廖氏名人中,以廖金凤名气最大,官阶最高。南宋末年,廖金凤以军功被封为太尉、银青光禄大夫,官居正二品。据明嘉靖《增城县志》记载,廖金凤,字叔祥,生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卒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母何氏怀孕时因夜梦彩凤入怀,以为吉祥之兆,遂以“金凤”为其名。据龙门廖氏谱牒资料显示,廖金凤之父廖大九在朝为御前进义校尉、谏议大夫,廖金凤出生于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童年时,廖金凤已异于常人,有神童之称,待年纪稍长,即投身科举,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高中进士。
loading...
功武廖氏宗祠接旨亭
巧合的是,廖金凤进入仕途后的第一份官差是回到家乡增城(当时龙门尚未建县)任县尹,像他的曾祖父廖坚一样,廖金凤在增城任职七年,颇有惠政,“民德之不忘”。因躬逢乱世,廖金凤比他的曾祖父更有作为。
据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记载,有一年,岭南骚动,邻境乱民首领郑大獠趁机聚众在乡邑抢掠,“邑人莫敢撄其锋”。廖金凤虽是小小县尹,却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散家资以招募乡勇,又争取到“骁勇绝伦”的好汉刘才望加盟,使得军威大振,“群盗引去不敢犯”。此后,广州府索性让廖金凤守卫与山贼作战的前沿阵地。不久,廖金凤收复昔日山贼所盘踞的土地,威名大震。【龙门记忆】“诗礼巨族”廖半县 枝繁叶茂遍龙门(转载) - 廖氏通 - 廖氏通主页
  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元军大举出兵进犯南宋。宋度宗下诏各地忠义之士勤王,廖金凤当即响应,沿途招兵买马,军队扩充到数万人。到达临安后,廖金凤与其他勤王将领诸如张世杰、文天祥等,向元兵发起进攻。元兵进入福建,廖金凤镇守岭南第一关——— 梅关。元军势如破竹,南宋大厦将倾,廖金凤率领梅关大军加入了崖山保卫战。在保卫南宋王朝的过程中,廖金凤立下了令人瞩目的军功,史志中有“屡建伟绩,优命太尉,阶银青光禄大夫,赏赉宠渥,复诏褒论”的记载。
loading...
功武廖氏宗祠
廖剩甫
跨过增江建家族基业
南宋灭亡后,廖金凤回到西林故里,宋亡不食元粟,以遗民自居,“娱情山水,于世事一不挂口”。在廖金凤晚年,扩建菱角塘围,增建一栋太尉祠堂(后人称之为太尉厅)。
据传元朝底定天下后,元帝下诏让地方举荐有才学的人,廖金凤在举荐之列。朝廷派使者来聘,廖金凤以《拒使臣诗》辞谢:“忠君报国男儿志,谁肯为臣事两朝?天命已归覆舟日,臣求尺土卧西林”。
loading...
廖金凤墓
廖金凤逝世后,族人将其安葬在菱角塘丫髻山脉的白坟山,他的灵牌进入乡贤祠。今天,廖金凤墓为惠州境内保存最好的宋代名人墓,数百年来,它静静地坚守在丫髻山上,远眺着不远处的龙门县城。
龙门廖氏,自廖金凤的经营,开始开枝散叶。廖金凤一生有妻妾四人,共生下五子二女,其长子廖心月,任增城县尉,次子廖心鉴,任英德州浛县主簿,三子廖剩甫,任江西瑞州路同知,五子廖贵甫任广西巡检,五个儿子中,除了四子廖仁甫以隐操自高、未入仕途,其余四子都有一官半职。
廖金凤五子及其后代,分散多处,高明(今龙门地派)、永汉飞鹅地、沙迳功武(今属于龙门龙华)、铁岗黄岭、增城北门等地,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迁徙,无疑是三子廖剩甫迁居增江中游、沙迳功武村,它造就了龙门廖氏继廖金凤之后的另一个发展高峰。其宗支繁衍,文学武功,功显纷纷。廖氏后人在族谱中称,“由兹而下,瓜瓞绵绵,芝兰竞秀,其势不可以料量,岂非太尉积德留芳,能致于是耶?”对廖金凤一脉给予极高评价。
《广东廖氏坚公族谱》记载,廖坚五世孙、廖金凤三子廖剩甫,元代至治元年(1321)辛酉举人,曾任江西瑞州路同知,明代洪武元年 (1368)由龙门菱角塘迁居沙迳,始居隔海围,后次子廖明义跨过增江居住(现功武三宅),由于廖姓先祖的功多在于武,他们将新居所命名为“功武村”。
loading...
功武廖氏宗祠
廖剩甫遂为功武村始祖。廖剩甫生二子,长子廖明德外迁,次子廖明义,“元至正年间举贤良,广东左副都督元帅、进阶亚中大夫。”在地方志、野史等资料中,廖明义被称为“廖元帅”,善打仗,又称“廖半仙”,懂风水之事、善谋断,是龙门传奇人物。
廖南山
从此开始分居广散家族荣耀
从明初落担开基功武,龙门廖姓,于斯为盛。
明弘治九年(1496)年,朝廷划广州府增城县东北部的西林、平康、金牛三都以及惠州府博罗县西北一小部分地设置龙门县,县治设西林都七星岗,龙门县的正史正式拉开。
龙门设县之时,功武廖氏对家园的营建已经小有规模。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南昆山帽子峰山贼作乱,“廖元帅”廖明义之长子廖南山募兵征讨,旗开得胜,官赠“奉直大夫”,在村中建大夫第 (即现六宅),供族人聚居。后来,由大夫第开始,廖氏开始分居:“廖元帅”之次子分出二宅,“廖元帅”之三子分出三宅,廖南山之次子廖素轩分出三光楼,廖南山之孙廖云谷分出五宅……【龙门记忆】“诗礼巨族”廖半县 枝繁叶茂遍龙门(转载) - 廖氏通 - 廖氏通主页
据清咸丰《龙门县志》记载,明隆庆六年(1572)龙门县发生饥荒,功武村三光楼的廖守问 (号豫斋),捐献粟米二百石赈灾,知县王许之请给冠带,得授王府典仪,增城胡庭兰做序以美之。胡庭兰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当时之著名学者,他在《豫斋廖君荣授》一文对功武进行了描述,当他从增城方向坐舟逆行而上,进入沙迳时,“呀然天开,洞然广陆平原簇起千烟,巨牓崇楼,钩盘万落,俨朱明一大都,而廖族之居在焉。”胡庭兰感慨,“所谓名乡者,非与灵奇所钟,清淑所蓄,畲英吐和,克生令人也宜哉。”
从胡庭兰的文辞中,可以看出,在龙门建县前后,廖氏已经在功武村搭建出“朱明一大都”的宏伟而宜居家园,逐渐分出了13个围,也就是后来的功武13村。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代,有多个分支从功武村迁至沙迳长滩、麻榨东埔等地,明代龙门13名举人中,有4名为廖氏,分别为功武廖曦、长滩廖佐、东埔廖翰标廖吉人。这说明,从功武分出去的廖氏,将家族的荣耀在龙门境内散播得更广。
loading...
廖观 星屿进士画像
廖观
龙门入清第一进士 扩建五宅围
在功武十三村中,五宅保存着最为完整,也最为宏大。五宅围辉煌的营建,是伴着功武廖氏出现龙门建县后第一位进士而开启。【龙门记忆】“诗礼巨族”廖半县 枝繁叶茂遍龙门(转载) - 廖氏通 - 廖氏通主页
  清顺治十八年(1661),廖坚第十四孙廖观(号星屿)高中进士。在历代龙门县志中,龙门建县之前,境内出过4位进士,宋代3名(刘仲明、谭瑞奇、廖金凤)、元代1名(谭景云),龙门于明代建县后,科举成绩中,进士颗粒无收,入清后有3名科举进士和1个武进士。廖观是龙门入清后第一个进士,同时,他还是廖金凤后裔,其文声效绩,影响甚远。
loading...
按照廖观的科举成绩,应该最差也能获得个知县官阶,但令人吊诡的是,历代龙门县志和廖氏族谱等资料,均未见廖观进入仕途的记载,对其治学和为人,则不吝褒词。廖观“家居授徒,深究心性之学,阐发陈献章宗旨,四方来学者,履相错也。” 廖观成为当时增城、龙门两地的“名儒”。他还“事母以孝闻,尤乐行善,周急赈饥于乡闾多裨益。”这个醉心岭南陈献章(即陈白沙)理学的进士,在乡人看来,是“无矜心、恬淡和平、卓然有古人风”的乡绅,远近乡民“皆高其行”。廖观享年在59岁,留下《星屿诗抄》一卷,入祀乡贤祠。
loading...
廖观留给后人的,除了文声和高德外,最传世也是最值得人称道的是,将五宅围按进士第格式进行扩建,廖观还于1667年修筑龙门境内最雄伟的碉楼——— 五宅古堡。五宅围糅合了广府和客家建筑的特色,占地面积约9200平方米,以进士第、碉楼为中轴线,其两侧建民居住宅,为功武十三村中最为雄伟的建筑。
loading...
明清两代,凭借着增江便利的航运,规模宏大的功武变成了一个繁华小商埠。从增江古渡口延伸出一条全长约500米商业街——— 正街,穿越功武村,一头接着增江,一头连着廖氏宗祠,犹如一条悠长的曲子,在诉说增江乃为廖氏生命的之源。
loading...
时间的刻度进入21世纪,龙门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沙迳香溪堡是较早推出的旅游景点。香溪,即增江,而堡,则是有着“华南第一古堡”的五宅围。游人泛舟增江,在功武古渡口上岸,穿行于竹林和古建筑,感受自然与人居那种自在自适的和谐美。
loading...
延伸阅读
廖太尉
不事两朝 隐居乡下
南宋末年,廖金凤被封为太尉、银青光禄大夫。不过,让乡民最为敬佩的并不是廖金凤的官阶,而是他“宋亡不食元粟”的遗民气节。
廖金凤生平敦尚俭朴孝友,轻财好施,总理军旅时,号令严明又能爱护将卒,故战绩显著,屡立战功,声望很高。后元兵迫境,宰相张世杰保幼主宋帝驻崖山时,廖金凤驻守梅关,支援崖山,百姓得以安宁。
宋亡后,廖金凤隐居乡下,怡情山水,不愿为官,元朝几次派使者来聘他参与朝政,廖金凤心如铁石,以诗辞谢“忠君报国男儿志,谁肯为臣事两朝?天命已归覆舟日,臣求尺土卧西林”。廖金凤死后,祀于龙门乡贤祠。
数百年前,“廖太尉”已是广府地区的传奇人物。明初岭南文学家陈琏称,廖金凤官居一方军事长官,原本可以施展拳脚建立功勋以名垂青史,却生不逢时,才华未能施展。
廖金凤的高洁让后人敬仰不已。民国时期的东莞大儒陈伯陶为《增城县志》作序就专门提到:“宋之亡也,吾粤士夫不食元粟,惟(东)莞与增(城)为多……增则如陈希声侍郎大震、廖叔祥太尉金凤、李叔膺县尹肖龙,皆首阳高蹈,大节懔然。”
时至今日,以宋遗民著名于世的廖金凤仍然是龙门人所景仰的历史人物。
本组文字《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香金群 首席记者李向英
图片 梁丽通 杨建业 姚木森
本文版权归“龙门档案”所有,感谢文章撰写者和图片拍摄者!
欢迎转载,为尊重作者,请标明转自:
“微信公众号:龙门档案”
深度了解龙门,请关注龙门档案!
微信号:longmendangan
资料提供:东莞廖伦推荐
  评论这张
 
阅读(90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